新闻详情
2025-06-23
前言
2025年5月18日,波士顿的阳光洒在哈佛校园的红砖上,知识殿堂的大门缓缓打开。来自中国各地的企业家齐聚一堂,开启一段引领思想跃迁与国际对话的旅程——哈佛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班哈佛校园行。
思想重逢:从肯尼迪学院到多维度认知
哈佛第一天,学员们在林鞠老师的指导下,参观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。林鞠老师代表全体学员向Sam教授赠送了一幅《美国历任总统肖像剪纸》,这份别具东方气韵的礼物,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标志,更引领了此次哈佛访学的真正意义:超越学术博览,实现文明互鉴。
Sam教授的首堂课,精彩透彻地剖析了当前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,与学员们展开了热烈的对话交流。中英文同步翻译各方思想流动,语言不再是沟通的障碍,而是通向全球智慧的桥梁。
沉浸式学习:认知能力,从容应对挑战
在接下来的课程中,哈佛教授团依次登场,讲授内容主题从公共经济与政策、国际经济学到金融研究。Matthew教授通过案例分析,揭开了公共经济学的面纱,将复杂的金融逻辑化繁为简,使得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而哈佛大学写作中心主任James教授则强调,学术写作训练不仅是思想表达的工具,更是严谨、符合逻辑的清晰结构与建立系统性思维的重要途径。在他的课堂上,学员们重新认识了写作在商业与学术中无可替代的基础。
每一堂课不仅是知识的沉淀,更是对认知方式的重构。围绕“中国产业升级路径”“全球化布局下的供应链重建”等热点话题,学员们频频举手发言,课堂成为了真实的思想交锋现场。
跨越时空:从哈佛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术巡游
课余时光的学术巡游,从哈佛的怀德纳图书馆,到哈佛艺术博物馆,学员们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传承文明的多样性。同样的思想碰撞,也是查尔斯河的流淌,那里的一张张合影,将心灵旅程永远定格。
旅程不仅限于哈佛校园,走进麻省理工学院,学员们体验到科技理性与创新精神的交汇,东西合璧,构成了企业家战略认知的双引擎。
文化链接:中美智慧对话的新篇章
访学期间的文化片段,如李农同学向哈佛费正清研究中心捐赠的《中国盐政实录》,以及学员们聚在一起享用扎克伯格常光顾的“匹诺曹披萨”,这些造型轻松的片段,却在深层次上搭建同学间友谊的桥梁。
访学尾声、托马斯教授——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终身教授、曾任两届美国总统经济顾问——亲临课堂。他以全球视角审视中美关系的转变与未来商业战略,鼓励企业家们在不确定中寻找长期主义的力量。
结业仪式:不止荣誉,更是认知的全新起点
在严肃的结业仪式上,身着红色博士服的学员们在哈佛校园厚重的红砖建筑前集结。林鞠老师再次代表学员们,向托马斯教授赠送了个人剪纸肖像以及象征了中美文化交流的《美国历任总统肖像剪纸》这不仅是一幅剪纸,更是一段横跨国界、连接中西的学术记忆。红色的衣袍,是荣耀的标志,也是对未来持续探索的庄严承诺。
写在最后:面向世界,回望自我
哈佛之行,不仅仅是一次跨洋的学术研修,更是深刻认知、责任与文明对话的深度探索。当我们穿行在哈佛的课堂与校园,每一次与世界级教授对视,每一次在查尔斯河畔的沉思,都在丰富企业家们的精神世界。这一过程提醒我们:在变局频发、确定性稀缺的时代,真正强大的企业家不仅需要技术和资源,更需要拥有贯穿周期的认知力和文化牵引力。
哈佛所提供的,不仅仅是方法与知识,更是一种“面向世界、回望自我”的独特视角。这次与伟大思想的相遇,悄然改变了我们的决策方式与生命路径。而正是这种变化,赋予了我们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自我坐标的能力。
学员们纷纷表示,这次访学不仅是认知系统的重启,更是中国企业家迈向全球,进行文化与思想交流的重要尝试。无论是在世界级学府的讨论中,还是在美国顶级企业的参访中,都让他们大声疾呼:未来不止于方法论的更新,更是关于心智的升华与格局的拓展。
在哈佛的每一次交流,每一次思考,都在不断塑造他们的视野和格局。回国后,这些宝贵的经验将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,转化为全局、引领变革的关键力量。
再次感谢所有时代的亲历者,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相聚!!